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综合  综合

功浙大 惠学人 一生执着

——追忆浙大原副校长李文铸教授

发布时间:2011-09-03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潘怡蒙9878

他喜欢一手托着活页讲义,一手书写黑板,写的字又大又潦草,边写公式边讲解……
    
    他的家处处都是书,学生是他家的常客,厨房被改成临时课堂,“八仙桌”成为了讲台……
    
    他是束星北的学生,是李政道的同学,也是于子三的战友。
    
    他的学生赫赫有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科学家贺贤土、著名学者王书鸿、李祝霞……
    
    他就是原浙大副校长,浙大理论物理学科创始人之一李文铸教授。
    
    可就在几天前,8月26日,李文铸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8月29日,浙大物理系在玉泉校区教12-521室设立了追思室。一幅幅挽联,表达和寄托着人们对李文铸先生的崇敬和思念。
    
    “功浙大,惠学人,毕生尽瘁;倡科学,追物理,一世执着。——学生严大东”
    
    “先生已离去。但先生始终怀有一颗年轻的心。求是,创新,不曾少息。先生的意愿自当由学生们来完成。唯愿先生在天之灵安息。——学生董绍静”
    
    ……
    
    人们笑他是“书痴”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李文铸是个瘦高个,“他的方言音很重,所以他讲的英语比普通话好懂。”浙大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博导也是李文铸的学生应和平说。
    
    1942年,李文铸考入了浙江大学物理系,是浙大西迁办学时期的本科毕业生,1947毕业后留校并成为浙大物理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束星北教授。
    
    他的同事是这样评价他的:李文铸“视书如命”且“爱钻牛角尖”,只要他有疑惑的问题,他就会去查文献或求证或推导。
    
    他说,这是我的老师束星北教我的。李文铸在纪念束星北诞辰一百周年时写的纪念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大学本科时受束老师教育,在浙大毕业后又考取了束老师的研究生,受到束老师的精心培养,他对我的研究工作,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调研课题,调研历史上所做的迈克尔逊·莫勒实验,这不得不使我学会查找和阅读大量的文献,他的用苦良心使我终生受益。”
    
    1979夏,由浙江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副校长刘丹任团长的浙大访美代表团赴美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李文铸是代表团成员之一。回国时,李文铸带回了两只大纸箱,在过海关时,因为行李超重,还被开箱检查,一看,那里面全是书和学术论文的复印件。
    
    这件事之后,李文铸就有了一个绰号叫“书痴”。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家中处处是书、文献资料。客厅的沙发上和茶几上放着书,写字桌上铺满打开的文献,卧室的书桌上和床上也有摊着书和文献,有时还要到另一个小房间去找文献。” 应和平说,几年前,李老师已80岁高龄了,还天天捧着温伯格的《场论》,跑到灵峰,一卷书、一杯茶,度过一个个下午,做了十几本笔记。
    
    李文铸先生这一生,“痴”的,是学问。贺贤土说,“李老师学术嗅觉敏锐,洞察力强。总是能把握住物理学得大方向,总是能够及时切入国际前沿领域。”
    
    上海交大的马红孺教授在1988年邂逅了李文铸。“1988年夏天,李政道先生主持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在北京举办了几个重要的研讨会,其中一个是相关联与高温超导。参会的学员是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研究所的教师、研究生。我的室友就是李文铸教授。”马红孺说,研讨班的一个星期,李老师和我们这些小年青一样,每天听报告,讨论。在所有学员中,李先生是特别活跃的一位,经常提出问题与讲课人讨论。李老师很健谈,完全没有架子,和我们这些小年轻交流起来,非常平等,从李先生那里学到不少东西。
    
    同时,他还跨学科与化学系合作,较早地分离和制备出碳60和碳70,又用高频化学沉积法成功地在镀有碳70膜的硅片上制备出金刚石膜,用升华法成功制备出高质量的碳60单晶……
    
    那时,李文铸已过古稀之年,检查出患了肺癌,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病人,不认为“癌症”是需要耽心的事。与学生和系里的老师在一起,讨论的依然还是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
    
    他说教育要“有教无类”
    
    在李文铸先生家中,有一幅陈云亲笔题写的“正气赋”,悬挂在客厅正中央。“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董绍静说,“这是李老师性格为人的最好体现。李老师教书育人,不遗余力”。
    
    董绍静是李文铸所带博士生中最早入师门的四人之一,是浙江省第一个理学博士,现任美国肯塔基大学计算中心研究员。1977年,文革刚刚结束,全国高考恢复的第一年。董绍静报考了浙江大学物理系首届研究生。但因为董绍静的父亲曾担任过国民党军队的药师,所以在招生政审时差点“不合格”。董绍静说:“入学后我才知道,当时正是李老师在校长会议上力排众议,放重话说,这样的学生不要,浙大还招什么研究生。”就是这句话改变了董绍静的人生,从此开始了他与李先生之间情同父子的三十四年的师生缘份。”
    
    入学后数月,李文铸先生为了让四位因动乱而未完成大学本科学业的第一批门生迅速进入当代理论物理的前沿。他从他们未完成的学业量子力学教起,亲自讲授量子场论及粒子物理课程。一到暑假就送他们四人去北京听李政道先生主讲“场论与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两门课。隔年,又送四人去河南郑州听杨炳鳞先生主讲的“量子色动力学”课程,同时,还请来汪容先生专门为他们讲授“规范场论”。
    
    从1979年起,浙大校友李政道教授推动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李文铸就带领理论物理专业的一些老师为浙大参加该项目考试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复习条件。先是腾出了一间办公室作为复习室,还自己掏钱买了英语磁带和放磁带机供学生们提高听力,李文铸等老师又开设了“四大力学”课程的复习班,还亲自为学生写推荐信。
    
    1982年,国际上刚刚出现了格点规范场论的数值模拟研究,李文铸先生就组成了课题组,开展了以大型计算机为基础的QCD非微扰MonteCarlo模拟研究,使当时浙大格点规范理论的研究走在了全国前列。那时,他的研究方向还包括高温超导。当碳60超导现象刚刚发现时,李文铸先生又开辟了这一新领域。
    
    1984年,已是花甲之年,担任浙大副校长的李文铸先生还为浙大物理系一年级本科生亲授普通物理这门基础课。他以哈里德的英文版《物理学》为教材,用英文授课。当时听这门课的学生回忆说,李老师在讲到角动量守恒一节时,双手执哑铃站在转盘上,以哑铃的垂下和平举,导致旋转快慢变化,演示角动量守恒。
    
    81岁那年,李文铸先生还专门跑到当时分管课程安排的盛老师那里要求为研究生开讲最基本的“量子场论”课。而在此前,他已经被医院查出得了肺癌。
    
    他让浙大物理系“重生”
    
    浙大物理系创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30年代后期,浙大物理系云集了王淦昌、束星北等著名教授。他们不仅在教育上培养了一批像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吕敏等优秀人才,而且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如王淦昌的中微子理论,为后来他人测得中微子和获得诺贝尔奖奠定了理论基础。
    
    可惜,浙大物理系在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撤销了。
    
    “那时文铸经常跟我说,一个工科学校没有理科作为基础算怎么回事,浙大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浙大原校长杨士林说。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在王谟显先生和李文铸先生等的极力倡导下,浙大物理系重建了。当年秋季,重建后的物理系招收了首届本科生。
    
    1959年以后,李文铸长期担任物理系主任等职,亲自教授了三门重要课程:一门是物理系“四大力学”中公认比较难教的《量子力学》,另外两门是《原子核理论》和《量子场论》。今天,经过五十余年的辛勤耕耘,浙大物理系终于成为A﹢﹢级的全国十佳物理系之一,并且理论物理和凝聚态物理两个二级学科成为教育部认定的全国重点学科。
    
    上世纪80年代,李文铸先生担任浙大副校长时,创建了浙大本科混合班体制,也就是现在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前身。他在当年的工作报告中这样写到:“我们认为,不能把学科和工程对象这二个方面对立起来。技术科学的科学,是与之相对应的工程对象长期实践中形成并总结出来的理论,它反过来又对生产的现实及其发展起到指导的作用。而工程对象则又是相应技术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段话,今天读来,仍然不失为培养工程师的要诀。
    
    1991年春天,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在浙江大学成立。目前,该中心已经成为国内理论物理学界的一支重要科研力量。今天浙大物理系的老师们仍然认为,这是李文铸先生长期为浙大理论物理学科付出的辛勤努力和心血结出的丰硕果实。
    
    “回想起,在三分部二号楼灯光下李老师执白执黑与同事们争一棋之高下;钱塘江边与本部游泳池里与我们一起赤身嬉游;也想起常在老村二幢先生住所应先生招呼坐于沙发上捧起绿茶,我们一起谈论科研论文和系里科研教学事宜;想起在玉泉竹园遇见先生自行车兜里装了许多笔记本,从玉泉茶室做了一天功课回家。我们并肩而行,笑谈做学问的乐趣。”浙大教授徐伦彪说,我作为学生,先生的关爱、关切、关怀,永远不会忘记。
    
    (潘怡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