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教视野

校园迎新:听听大学新生的心里话

发布时间:2011-09-06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马妍 储召生3940


    新生入学的第一年被认为是大学教育的奠基年。对于新生的关注,原来只是高校诸多工作中一个例行公事般的短期活动,近几年来却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高校的广泛关注。如何让新生获得良好的大学第一印象?新生们希望高校提供怎样一个融学习、生活、社交为一体的环境?让我们听一听四位大学新生的心里话。
    
    
“向往多样化的培养方式”
    
    
罗薇,女,来自湖北城市家庭,被浙江大学录取
    
    
“我的家人始终认为学会一门技术才是立身之本。这个建议是不错,可是,我觉得并不适合我。”在如何选择自己的大学专业的问题上,罗薇一直都在坚持自己的想法。她认为一些因为就业前景好而被称为“好专业”的学科不一定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专业才是最好的专业。
    
    
罗薇还认为性别歧视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自己是理科生,成绩出色,但是如果读理工类的专业,找工作时很可能不如男生有竞争力。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她刻意挑选了自己感兴趣的、偏文科一点的专业。最终被浙江大学的科技与创意设计类专业录取。
    
    
问起她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罗薇说,自己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划,感觉就像一张白纸,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她看过很多介绍美国高等教育的文章,很向往国外大学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之前也报名参加过香港大学的自主招生,了解到香港大学有一个“全人教育”,她觉得非常有吸引力。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希望通过大学学习,能塑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罗薇希望自己在大学里能够选修很多真正感兴趣的课程,把业余时间过得充实一些;也希望学校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实习实践等把她们引上社会。最重要的,是希望学校可以让自己在全方面都有所提升。
    
    
点评:国内的名校早已面临香港和国外的名校对优秀生源的争抢。越是优秀的生源,对大学的期待就越高。为了使新生对学校不产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即使把生源“抢”到手,名校的新生教育任务也不那么轻松。
    
    “给我一次重选专业机会”
    
    
薛文,男,来自湖南农村家庭,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
    
    
被第一志愿的大学录取,并且是自己选择的第一专业,这一切在同学们看来是一件很值得羡慕的事情。然而薛文心里一直有件烦心事。
    
    原来,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虽然把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填写在第一志愿里的第一位,但其实他对各个专业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后来他偶然发现,在工程通信类专业中有一个“卓越班”,他感觉这个“卓越班”是不是更好一些呢?如果好的话,他希望入校后可以转专业。毕竟他的高考分数也是够上“卓越班”的,只是填报志愿时没有把它填在第一位,所以痛失良机。薛文希望,入校后学校可以提供有关于转专业方面的咨询服务,给与他情况类似的学生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如果不能转专业,你会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薛文说,遗憾一定会是有的,但是学习永远是要继续的。如果因为不能转专业而自暴自弃,或者影响到现在专业课的学习,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毕竟还没有真正接触到专业,还不是特别了解情况,或许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电子信息科学类这个专业更适合自己呢!”薛文自我开解说。
    
    虽然要到千里之外独自开始大学四年的生活,薛文丝毫不担心。因为从初一到高三一直在住校,不论是在生活自理方面还是在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方面,他应该都可以很快适应。
    
    除了抱着转专业的念头外,他还期待着在开学伊始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任课老师接触,谈谈应该怎么学习专业课程。
    
    “早就听说走进大学就是走进了自由的天堂,没人会管你,也没人会引导你做任何事,一切都要靠自己。我希望自己能做到该学习的时候努力学习,该玩的时候放开去玩,大学结束时既能学到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还有一群天南地北的朋友。”
    
    点评:如果入校前就对专业不满意,会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因此新生入校后亟需接受对专业的认知教育,确立学习目标。如果在对专业有了较为全面和详细的了解之后仍然有转专业的想法,学校也应提供这样的机会。
    

    “我们理科生也是爱读书的”
    
    
王军,男,来自安徽农村家庭,被安徽师范大学录取
    
    王军在填报志愿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填报志愿,既参考了高中班主任的意见,也听取了父母的建议,更多的还是自己通过四处搜集的信息综合考虑后,结合自身兴趣与就业前景作出的决定。他认识和了解各个专业的途径,是去听一些高考专家的招生宣传讲座,以及看一些专业报考指南类的书籍。
    
    谈到他要就读的生态学专业,王军说,主要因为自己最喜欢生物才做了这个选择。虽然就业面可能相对来说比较窄,但是他认为在若干年之后应该会比较热门。自己在填报这个志愿之前,就已想好了读研甚至读博的计划,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王军比较在意大学的学习风气。他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能在一个良好的氛围里继续自己的学业。王军希望将来在宿舍讨论最多的主题是专业课程的学习或者个人的未来规划,而不是网络游戏应该怎么玩。
    
    大学的图书馆让王军很向往。他了解到大学会有较多的自由时间,觉得课余时间时多泡一泡图书馆是很好的。高中时同学们憧憬大学生活,他们就互相开玩笑说:“大学里没有那么多的考试,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读一遍四大名著——我们理科生也是爱读书的!”想想图书馆中放着那些几辈子都读不完的书在等着他,王军觉得真是一件让他很兴奋的事情。
    
    自称是“慢热型”性格的王军,承认自己的沟通和社交能力稍有欠缺。不善言谈的他,希望能与将来的同学和室友愉快地共处,也期待学校对大一新生在个人生活管理方面能给予多一些的帮助,例如可以去哪里洗衣物、哪所食堂更受学生欢迎、购物该去哪里,等等,最好可以有专门的人员来负责。
    
    点评:国内的高中教学方式与大学教学方式差距较大。进入大学后,有一些新生会感到难以适应松散的教学管理、讲座式的授课、师生之间不频繁的沟通模式。大学的“学习风气”肯定是和高中不一样的,大学需要通过新生教育尽快让新生适应大学更加自主的学习方式。
    
    “期待二本院校能带来改变”
    
    
韩雨,女,来自四川城市家庭,被当地一所二本院校录取
    
    韩雨被本地一所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通知书很长一段时间在她的高中母校放着,没人领取。
    
    
问她为什么不及时去取,她有点沮丧:“觉得自己志愿填报得挺失败的。”原来,韩雨一直有自己比较中意的高校。可是那所大学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一直都很高,她怕考不上,又不想复读。所以,在参考以往省内几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的基础上,她选报了录取可能性更大的本地二本院校。然而让韩雨没有想到的是,原来那所不敢报的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今年大大降低了。眼看着那些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反而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韩雨大叹倒霉的同时,对于将要到来的大学生活,一点也没有激动和期待。
    
    
她开玩笑地说:“可能一本的学生对未来的期待更多一些吧,像我这种二本的就比较无所谓了。”她觉得,学校已经是那个样子了,再期待也不能有什么大的改变。只希望学校能在她们刚入校时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
    
    
问她入学后会不会积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或者兼职工作,她很犹豫。她的想法也代表了一部分新生的看法。她早就从朋友那里了解到大一的成绩非常关键,比如可以决定你是否具有修双学位的资格等。因此保证大一的成绩是韩雨的主要目标,暂时还顾不上其他的事。
    

    
点评:对于那些入校前就对学校、专业有不满情绪的新生(尤其是非第一志愿录取或有调剂情况的新生),学校需要了解他们的心情,予以专门辅导,并提出一些有帮助的建议。不满情绪也可能源于对学校和专业的不了解,对这些学生加强学校和专业的认知教育也会起到作用。

    
    (马妍 本报记者 储召生)(四位大学新生均为化名。作者马妍为麦可思资深高校咨询顾问)2011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