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综合  快讯

百余专家学者把脉“科技考古”

发布时间:2012-11-27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高楚清 卢绍庆3087





    11月27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部院综合楼开幕。来自海内外4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带着各自在科技考古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开始为期三天的交流和讨论,为我国科技考古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更好、更有效地保护、研究、展示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任务。”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在开幕式上说,浙大把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研究作为学校文化传承的重要突破口,搭建了开放性的文化遗产研究平台和实验基地,集聚了浙大众多自然科学的研究优势,“希望专家学者围绕科技考古战略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形成更好的方案,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我国的科技考古发展越来越成熟,考古研究的地位愈发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研究员赵志军表示,我国的科技考古研究,要在自然科学与考古之间扮演更多的“技术翻译者”的角色。
    
    
本次讨论会由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中科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筹)等联合主办。来自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物与博物馆系、地球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文化遗产研究院的10余位专家教授参加会议。
    
    
“采用计算机辅助文物保护与考古,既能提高效率,更能拓展内涵。”计算机学院教授鲁东明在大会报告中介绍了浙江大学在计算机辅助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实践。他认为,文物发掘的过程也是信息不断丢失的过程,计算机辅助技术系统集成了所能感知的各种技术,能全过程、全方位地揭示、记录和保存史物的信息。“这拓展了考古发掘的新途径,甚至会改变考古发掘的方法。”
    
    
据了解,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10余篇,包括地域考古、文物研究与文物保护、生物考古、环境考古和相关交叉领域,内容涉及近些年来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态。在为期三天的学术会议上,与会代表将通过大会报告和分主题报告,交流和分享各自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文 高楚清/摄影 卢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