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现场  现场

对科学和科学传播应有的态度

发布时间:2014-10-27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谢煜彬10960


    今年,我在波士顿度过了整个暑假:在哈佛的实验室做科研,在MIT图书馆自习。两个月里,学习、经历、观赏,深深沉浸在世界名校的卓越、高效、积极的态度中。然而在学校之外,普通民众对科学的态度让我印象深刻。
    
    我所在的实验室是应用与转化遗传学(analytic&translationalgeneticsunit,ATGU),隶属于麻省总医院(MGH)与哈佛医学院(HMS),同时也是BroardInstituteofHarvardandMIT(基因组学研究机构)的成员。每周除了做实验外,还会参加一些固定的实验室会议和讲座。
    
    我每周三晚上都要参加BroadInstitute的MidSummerScience。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个实验室的内部会议。到波士顿的第三天,我就满怀期待地第一次参加了这个会议,提前到场,走进大楼,登记,入场……结果,等我走进报告厅,现场早已人山人海,看来我所谓的“提前”还是晚了。当我站在报告厅的后面等待会议开始的时候,看到一个年迈的老人拄着拐杖缓缓走来,这时候我才注意到,周边除了像我们这样的年轻学生和胸口挂着门牌和身份卡的科研人员,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四十岁开外的、和孩子一起来的中年人占了大部分,他们的动作和言辞像极了普通人。我心想:莫非这是对公众开放的科学讲座?
    
    整个讲座60分钟,有20分钟是提问时间。演讲者先是介绍疾病的背景知识,然后讲目前的研究进展,最后是他们自己的工作。在听讲座的同时,我仍观察着周边的人,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通老百姓,也许不能完全理解讲座的全部内容,但他们都听得格外认真,偶尔点头,偶尔哈哈大笑,有的甚至还在写笔记。演讲结束后,组织方提供自助式西餐作为晚点,看着科研者、普通公众边进餐边讨论讲座的内容,心中有着一份暖意。
    
    后来,在MIT的宣传栏上看到了这个活动的宣传:讲座专题是有关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和肥胖等常见疾病;讲座对公众开放,但需要提前在网站报名。那么一切也就可以解释了,尽管他们年迈,但他们仍订阅(国外以邮件为主要宣传方式)了科学讲座的消息或有定期参看讲座信息的习惯,他们或是怀着对科学的敬仰,或是对健康的追求,来到几千米外的地方听讲座。
    
    那么BroadInstatute为什么要自己花费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讲座,而且还是每周一次的?仔细想想,所有的研究,教育,无非是为了人民。因此,高等教育机构直接对公众开放并传播知识其实是十分正常的,只是在某种观念下我们对大学的认识变了。
    
    后来,我又参加了几次这样的会议。科研工作者对科普工作的责无旁贷、普通民众脸上尊敬、向往的神情都让我很受感动。反思一下当前我们社会出现的问题,有很多打着科学旗号的谣言,群众对大学教授、对科研有很多误解,对大学生有很多怀疑,这些都是高校需要摆脱的困境。让公众知道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在做些什么,我们的学生能力如何,是十分重要的。
    
    什么是对科学应有的态度?这几次参会经历算是我从课堂外找到的答案。
    
    (参与人:谢煜彬,12级竺可桢学院 交流学校:哈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