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教视野

创新创业,高校怎么教(上)

发布时间:2015-07-09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记者 张烁39269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日前,“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在清华大学成立,联盟首批由137所国内高校和50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共同组成,吹响了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集结号”。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那么,如何抓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牛鼻子”?让我们一起关注。
    

    
创新创业教育VS专业教育
    
“两张皮”拧成“一股绳”
    
    
这是南京大学的一堂物理课,只见传统形式摆放的桌椅改成了以学生六人小组为单位的蓝色工作台,配备了标准测试仪和电脑,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同步进行;教室三面环绕黑板,六七位学生正同时在黑板上学习讨论;无线投影仪也进行了改造,每个学生都能随时切换成为主讲……近年来,南京大学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展了“三三制”教学改革,在本科阶段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3个阶段和“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就业创业”3条发展路径,使全校学生都有机会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发展路径,从而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意见》不是单纯地鼓励发起一场大学生创业运动,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说。
    
    
在很多高校,目前依然只有专业教育这支“正规军”单兵推进,而创新创业教育则像“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尽管有教师尝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但因没有成建制的课程规划,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成了“两张皮”。有数据显示,当前,“211”院校中,仅有不到一半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很多高校仅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选修课或讲座,离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有段距离。有些高校即使开设了课程,老师也大多照本宣科,学生热情不高。除此之外,相关教材也“捉襟见肘”,质量有待提高。
    
    
对此,教育部于6月初召开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教育部负责人特别强调:“要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
    
    
那么,怎样融合,如何转变?“其实,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不矛盾的,两者不应该成为‘两张皮’,而应该是两个方面。要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子上解决‘两张皮’的问题,对人才培养进行顶层设计,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邵进举例道:南京大学设置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创业课程,其中,在创新教育方面,开设新生研讨课182门、高水平通识教育课107门、高年级研讨课115门;在创业教育方面,开设了“创业平台课程”“行业课程”,以及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就业创业相关内容的“嵌入式专业课程”。邵进说:“如此一来,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拧成了‘一股绳’,实现了水乳交融。”
    
    
知识传授VS创新精神
    
照本宣科变能力拓展
    

    
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李诚获奖了,一时间成为清华园里的“学术牛人”。他的作品“多光照环境下的第一人称手部检测”获得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特等奖。一个物理系学生,为什么能在计算机领域取得如此可喜的学术成果?讷言敏行的李诚说:“因为星火。”星火班是清华大学的一项育人计划,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该项目的显著特点,在星火班里,正是学科交叉与思维碰撞的火花激发了李诚的创新思维。
    
    
创新创业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是亲身实践,不是“闭门造车”;有人说,是能力培养,不是知识灌输。采访中,很多专家向记者强调,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教育,其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
    
    
目前,不少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技能、知识画了等号,定位过于狭窄,导致大学生对创业教育认可度偏低。“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地教授学生,最终学生是没办法创业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说:“注重社会实践要从改革教学方法做起,从教科书中讨论型的研究方法变成行动型的研究方法。”教育部负责人也强调:“要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广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
    
    
一些高校先行一步,值得借鉴。北京交通大学新建1000平方米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心,入园学生企业可获1万到5万元扶持,并享受企业注册等环节的“绿色通道”;黑龙江大学设立创业基金,已有近4万名学生参加训练项目8200余项,涌现出年销售额300余万元的金泰科技公司等380余个学生创业企业和团队;天津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创意—创新—创业”完整链条的全过程服务……
    
    
创业教育内容涉及广泛,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与职业观念。那么,如何让“学院派”的高校教师成为“实战导师”呢?
    
    
招数一,引进“外援”。“邀请专业、成功创业人士等为学生开课,传授创业理念和创业意识,并通过分享自身经验与经历,激励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信心。”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赵超建议。对此,北京理工大学进行了成功尝试,他们邀请以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聘请知名投资人、创业专家、创业校友等担任创业导师和创业顾问,目前拥有导师23位、顾问6位。
    
    
招数二,内部挖潜。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定向培训、专题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创业素养与能力,做到真正懂创业、会创业,再来教创业。华东理工大学出台规定,鼓励建立师生和校友联合的创业基地,鼓励教师把指导学生创业与自身的学术研究紧密结合。
    
    
“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要坚持全员参加、专兼结合,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组织开展专门培训。”教育部负责人指出。
    
    
部分学生VS全体学生
    
“开小灶”转向“大众化”
    

    
《大学生高端创业》《大学生创业基础》……“14门创新创业课程,看起来哪门都该学。”北京理工大学的大四学生小王自言自语,他正在为选课犯思量。目前,在北京理工大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已初步融为一体,相关课程形成四大模块。
    
    
“我比较保守,可能不会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和我没关系吧?”《实施意见》出台后,很多学生对此不解。针对这种观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回应,“我们是把创新和创业放到一起讲的,没有孤立地讲创业。因为创新是源头,通过创新引领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从“开小灶”到“大众化”,是此次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从面向少部分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拓展为面向全体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创新文化,让创新精神在所有学生骨髓里生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表示。
    
    
近年来,屡创新高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使得就业愈加困难,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后,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正跃跃欲试地尝试自己创业,对很多大学生而言,从“找饭碗”到“造饭碗”,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划时代转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并不是很强。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22.9万人,有意从事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只有10%,而最终选择创业的仅为1%。有数据显示,全球大学生创业中,美国大学生成功率最高,接近20%,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3%。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让创新创业从“开小灶”走向“大众化”,需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比如,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等;推进协同育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社会间协同,学科专业间协同,建立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新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宣传创新创业理念,加强引导力度,形成尊重、支持创新创业的氛围。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指出:“为大学生播撒创新创业精神的种子,勤于施肥浇水,待时机成熟,自然会开花结果。”
    
    (201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