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于文革年代的浙大

发布时间:2016-04-21来源:校友作者:许兆祥 编辑:王若青732


    我是1963年考入浙大化工系硅酸盐工学专业,当时一年级都是在二分部,二年级后才进入校本部,这才算真正过上了浙大生活。
    
    
大二、大三时,比较有影响的课程是分析化学和化工原理。分析化学课是我们的主课,上了三个学期。从高中到大学我们做过许多化学实验,但都定性的,而分析化学是定量的,所以必须仔细认真,若有半滴溶液滴在外面,实验就得重做。课程内容十分全面,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仪器分析。仪器分析讲得比较简单,因为当时也没有很先进的仪器,以瓶瓶罐罐玻璃器皿为主。当时的计算工具也十分落后,一般计算用计算尺,学生没有钱,学校印刷厂可买到纸质计算尺,物美价廉。分析化学一般要精确到千分位,所以只能查“四位数学用表”,几年下来,有同学把一本“表”都翻烂了。分析化学实验不是很好做的,需要仔细、认真,还要有耐心,有时灼烧要化很多时间。分析化学让我们真正经历了一次所谓“工程师基本技能”的训练。
    
    
“化工原理”是同学们对“化学工程过程和设备”课的简称,计算很多,一些作业实际上就是一项小型设计,很费时间。由于“四清”和“文革”,这门课程我们没有学完,许多同学都是在毕业工作后自学的。
    
    
还有一门“物理化学”课,用物理方法来研究化学问题,要用到较深奥的数学知识,可惜也只开了个头,没有学完。至于各种专业课原来计划安排在大四和大五上的,都没有上,其中硅酸盐的各种工艺课,在1967年浙大自发“复课闹革命”时上了些,由于后来工宣队进校,也不了了之。
    
    
很多年以后,有老师告诉我们,当年我们毕业离校时,老师们十分担心我们,因为很多课程都没有学完,如何在企业开展工作?不过毕竟是浙大的学生,虽然因文革耽误了课程,但大家有坚厚的基础、良好的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同学都是通过自学来弥补很多知识缺口。有位老同学说,当时单位要设计玻璃池窑,这核心是流体力学,尽管当时在大学里没有很好地学习这个,但他还是凭借了在浙大学过高等数学这个基础,通过自学掌握了流体力学,适应了设计工作。
    
    
    
(作者简介:许兆祥,706-63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