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触摸文明与艺术的历史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馆

发布时间:2019-09-23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作者:曾福泉 柯溢能 吴雅兰823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8日正式开馆。该博物馆的定位是文明史、艺术史教学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服务实物教学。通过让学生亲手接触到文物、艺术品原作,强化“文”与“物”并重的教学模式。浙大艺博馆的展览和教育活动皆向社会公众开放。

开馆期间推出四大展览

浙大艺博馆位于浙大紫金港校区西南端,占地5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博物馆区分布于第一层,包括展厅、藏品库房、修复展示室、学术报告厅和教育活动区等,是博物馆开展收藏、展览与公共教育的场所,其中展览面积共3500平方米。学术区分布于第二、三层,由方闻图书馆、专业教室构成,主要面向浙江大学校内师生和专业研究人员。

浙大艺博馆的收藏以“中国中心、全球脉络”为原则,藏品将覆盖人类的不同文明、不同时代。收藏主要通过捐献与购买两个渠道取得。浙大艺博馆的展览将主要服务于浙江大学的文明史、艺术史教育教学。有两种形式,一是常设教学标本展,服务本科通识教育教学。二是学术特展,发布相关的研究成果。

开馆期间,浙大艺博馆有四个展览同时免费对校内外开放,并将安排策展人专场导览和定期的志愿者导览,观众也可以在线获取语音导览。

一号展厅是“中国与世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新获藏品展”,展出的是2009年迄今新获的部分藏品,旨在诠释“中国中心、全球脉络”的收藏规划和展示筹建期间的收藏成果。其中中国艺术品全部来自捐赠,展品的时间跨度从唐代至二十世纪中叶,內容涉及书画、碑刻、瓷器、漆器、金铜造像等。外国艺术品主要来自购藏,也有部分捐赠,内容有日本写经、古笔切和明治以来汉风书法,及文人画和版画;还有东南亚、南亚佛教艺术品以及埃及、希腊艺术品。

二号展厅“国之光——从《神州国光集》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览,以近代图像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为线索,以近百年来中国绘画知识的公共化为背景,集中展示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成果。

三号展厅展览“汉唐奇迹之北朝记忆——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壁画数字化展览”,是“汉唐奇迹”特展的一部分,展示了北朝晚期在墓葬壁画中的写实状物发展面貌。内容为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配合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考古,进行壁画田野信息采集,实验室计算整合,所形成的原真数字档案。这是中国墓葬壁画首次在出土同时,实施全面数字化信息记录的成功案例。九原岗壁画的发现和数字化保护,也为我们了解北朝晚期的文化与艺术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四号展厅是筹备多年的重要展览“汉唐奇迹:中国艺术状物传统的起源与发展”,展览通过大量视觉材料展现了中国艺术对于写实状物的探索历程,并对其发展的动因做出一定的阐释。这个展览展示的是方闻先生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收官之作,也是他晚年最关心的展览。

开关期间,浙大艺博馆还将展开一系列兼顾学术性、思想性和通识性的公共教育活动。从9月9日开始,陆续举办 “艺术与考古学术讲座”,9月份已有13场。此外,开馆期间还有“古籍修复”“唐人生活”“走进漆器”等“开馆季”系列教育活动。

把博物馆当作大课堂

浙大艺博馆的建设可溯源到著名艺术史家方闻先生。作为在西方的中国艺术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反观祖国艺术史学科的发展现况,方闻先生晚年有一个心愿——让中国艺术史回家。

2008年春天,方闻先生来到浙江大学,出席了“艺术史与考古学科建设讨论会”,为博物馆建设选址、规划。2011年5月22日,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奠基,并于次年11月5日开工建设。为铭记方闻先生对中国艺术史研究和浙大艺博馆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博物馆中的图书馆命名为“方闻图书馆”。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白谦慎教授说,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中华文化更是通过一件件文物,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精神追求、精神标识。浙大艺博馆“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中国艺术史回家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博物馆对大学、社会都承担着美育的功能。人们通过参观古代艺术品,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要更好地开展人文学科的研究,除了文字证据还需要实物证据。“读不懂物,就发现不了实物上所记载的文明史证据。只有学术力量强了,我们才能掌握解释权、话语权。”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楼可程说。

“博物馆是培养艺术史人才的课堂和基地。”白谦慎深有体会。他在耶鲁大学上的第一门艺术史课,地点就是大都会博物馆的库房。当时他每周都要坐火车去博物馆,然后呆在库房里,看宋画和元画,一件件看,一件件讨论。

“对于不同文明的侧面,每个学生都应该要去追求理解。我们希望通过艺博馆提供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全校学生把艺博馆当作大课堂,来这里看展品,写作业。”白谦慎介绍,人文类的通识教育目前已经在规划课程阶段了。

藏品背后故事多

目前,浙大艺博馆的“镇馆之宝”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的《西亭记》残碑,这是由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捐赠的。白谦慎介绍:“西亭位于湖州府治西,乌程县治南六十步苕溪之上。清人所编《颜鲁公文集》卷五中,此碑残存三百余字见载,即为颜真卿所作《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据碑侧末行刻文推测,立碑时间为大历十二年(777)首夏(即四月),时值颜真卿出任湖州太守。碑石所刻字体和笔法风格与颜真卿此际书法风貌一致,属颜真卿书风完全成熟阶段作品。”

走进“中国与世界”展厅,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乾隆平定西域战图铜版画》。这是乾隆在平定西域叛乱后,命郎世宁与宫廷画家合作,绘制一系列记录战役重要事件的巨大绢画后又改制为版画样稿,送到法国巴黎制成两百套铜版画中的一件。

这套铜版画是国家统一、文化交流的例证,非常珍贵。但是整套品相完好的《乾隆平定西域战图铜版画》,或因为战争失落,或因为保存失当,一直没有出现。2017年,

参与建馆工作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缪哲教授收到美国朋友的来信说,有一套品相一流的作品——十六张铜版画挂满了整整一面墙。缪哲得到消息后,立即动身,来回请人一道鉴定多次后决定购藏这件文物。“藏品不是我们想要,市场就有的,耐心等待是必要的品质。”他说,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了一套没被折过没被盐酸洗掉细节的品相一流的宝贝,“这套藏品非常符合艺博馆的理念,即藏品要具有足够的教学潜力、重要的艺术价值。”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浙大艺博馆记者还看到从日本采购的一部佛教写经《御愿经》下卷。这部经文写就于日本奈良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唐代。全长10.5米,结体工整、笔力遒劲,其上卷被日本正仓院收藏,是重要的文物。“我们可以从这部日本写经看到,它与唐代写经极其相似,从艺术上讲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从研究上讲可以分析佛教的东渡。”楼可程说,一件文物背后意义解读非常广泛,一件藏品可以从多个角度开展研究,这就是教学博物馆在收藏实物时的意义。


浙江新闻客户端2019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