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院系

雄安新区内生动力如何激发?浙大教授:需通过“外引”“内生”两种途径

发布时间:2020-08-31来源: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作者:1065

雄安新区作为国家“千年大计”,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将获得广阔的探索空间。就科技创新而言,应如何突破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近日,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北京浙江大学校友会联合举办了“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云研讨会,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石敏俊认为,雄安新区要突破科技创新领域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需通过“外引”和“内生”两种途径,培植雄安新区的原生创新动力,最终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策源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新高地。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炜认为,雄安新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进程的现实阻力主要来自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缺乏必要手段、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缺乏必要基础、政产学研融合发展缺乏必要抓手。

他建议,雄安新区可通过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的融会贯通开展工作,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聚-高水平创新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互促互进,形成以高端产业引领创新、以创新平台开放聚才、以多元政策精准扶持的驱动机制,循序渐进地建设国际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平台,吸引、培育和发展世界级研发机构、企业和团队入驻新区,发挥政策组合效应在人才集聚中的杠杆作用。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景江认为雄安新区科技产业创新需要“统筹五链、协同推进”,具体而言,雄安新区科技产业创新要注重“育苗造林”,组建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搜索遴选高端创新资源,制定并实施高端创新资源引入与发展的政策及方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质量、开放式、世界级的区域创新系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柳卸林认为,雄安新区发展战略需要大思维,从中国区域发展的全局视角来看雄安新区的发展。当前,雄安新区的创新资源相对贫瘠,“从洼地跃迁为高地”需要国家政策多维度的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一方面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另一方面要打造成为河北的创新高地,这两者存在一定的冲突。他建议,可考虑北京市和河北省共建共管雄安新区,强化雄安新区对高端人才、高新产业以及高水平教育医疗资源的吸引力,促进两个功能定位的衔接和协调。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资深经理、北京浙江大学校友会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永林认为,雄安新区要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是重中之重,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制十分关键。他建议,要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重视培育创新的氛围或者生态。

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琛建议,雄安新区应聚焦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然后循序渐进地在产业发展基础上促进企业集聚。她强调,雄安新区不能仅仅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需要有更加宽广视野,吸引国外创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