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杭州人吃藕,从细细长长到短短胖胖……浙大退休老教授捐出286幅珍贵挂图,画里的东西你可能没见过!

发布时间:2020-12-04来源:都市快报作者:胡信昌 柯溢能627

浙江大学农学院昨天迎来110岁生日。农学院退休老教授寿森炎捐赠的286幅蔬菜瓜果挂图,成了校友们关注的热点。

这些画,一代代老师绘制而成

这些挂图,最早的已经有71年历史,但字迹端正,色彩依旧鲜艳,图像栩栩如生。蔬菜瓜果挂图,是当时农学院授课时,老师用来给学生看蔬菜瓜果样子的,是非常直观的辅助教材。

在没有PPT的时代,这些挂图是农学院的宝贝。从1949年开始,农学院的老师一代又一代,精心绘制而成。那时候杭州本地一有新品种的蔬菜,老师会自己画,有时也会外面找人画。每一幅画都画得活灵活现,就跟印刷品一样,专门用来给学生看。

这么多年,农学院寿森炎教授一直保管着这些教学挂图。

与蔬菜打了一辈子交道

昨天傍晚,在浙大华家池校区一个院子里,快报记者见到了寿森炎老教授。72岁的寿森炎,身子健朗,能很熟练地用微信传图片。

寿教授2009年退休,现在被浙大农学院退休返聘从事有关蔬菜的研究。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书籍资料,墙上挂着他与学生的合影,还有一叠正在修改的论文。

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二届高考学生,31岁的寿森炎从诸暨同山镇考到浙大农学院(当年为浙江农业大学)。毕业之后,寿森炎留校任教,便开始了一辈子与蔬菜打交道的生涯。

一边是抓紧教学,一边是收集各种蔬菜瓜果的挂图。他与这些挂图,有深厚的感情。

昨天,寿森炎展示了一张萝卜空心的挂图,整张挂图大约1米宽,1.5米长,泛黄的图纸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但摸上去还是很有韧性。

“空心萝卜不能吃,只能喂猪。我们要教学生搞清楚空心萝卜的原理,才能去指导农业生产。”寿森炎说。

每一幅画背后都是一个故事

翻开这些挂图,寿森炎教授对每一幅画上的内容,都熟记于心,信手拈来。

随着记者翻看挂图画册,寿森炎老教授也在边上做起了讲解。

这是我们现在经常吃的蘑菇。俗话说,吃四条腿不如吃两条腿,吃两条腿不如吃一条腿,有一定道理。蘑菇富含各种氨基酸,营养价值很高。

红茄有各种形状:圆形、椭圆形、长条形;长条糯性好一点,圆形椭圆的比较硬。红色长茄子,是我们杭州人常常吃的茄子。饭捂茄子,软软的,味道很好。圆形的茄子,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吃。

这是1987年画的藕,这些藕细细长长。我们现在吃的藕,经过品种改良,都是每一节都短短的胖胖的藕了。

这是我们常常吃的黄秋葵,一般来说,青果种的比较常见。

当时杭州菜农,根据这种白菜的菜叶样子,形象地把它取名叫“杭州瓢羹白菜”。

浙大老师培养出的萝卜,产量很高,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种植。

这种萝卜大概小孩子拳头大小。当时杭州笕桥当地人称为“洋红萝卜”,可以生吃,稍微有点辣味。可以当菜,也可以做饲料。

青菜开花之后一般不能再当菜吃了。杭州三月青,开花时间比其他青菜晚,是一个晚熟品种。可以在春季蔬菜比较少的时候,成为老百姓菜篮子的补充。

当时蔬菜系的学生要去菜地实习

寿森炎说,当时他们是园艺系蔬菜专业。当年华家池被菜地包围着,老师常带着学生到菜农那边去实践。有时候看到长得好的蔬菜,总想要原原本本画下来,用作教学用。农民都很客气,都会把这些蔬菜送给师生。

“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同学们对各种蔬菜有感官的认识。现在方便了,只要拍照就可以了。网上也有各种蔬菜图片。”

“我们学生的生产实习,分两期。一期是下半年种的秋冬蔬菜。青菜、萝卜、胡萝卜、大白菜、花椰菜、包心菜、大蒜等都属于秋冬蔬菜,同学们要学会种植,更要学会育苗。番茄、茄子、辣椒的幼苗,在秋冬季节要准备好。上半年,主要是夏季蔬菜,这些品种更多了。黄瓜、南瓜、四季豆、番茄、四季豆、毛豆、豇豆……我们统称叫茄瓜豆。”

 “我们还会帮农民测定氮磷的含量,学生完成了生产实习,也助力农民生产。这就是读书和生产,实践与理论结合。”寿森炎回忆。

我们吃的蔬菜经过了这些变化

现在菜市场,我们可以买到各地的蔬菜,也可以一年四季都买到西瓜。寿森炎说,我们吃的蔬菜,大约经过了三个时期的变迁。

1983年前,杭州的蔬菜供应,称为属地生产,属地供应。那时候杭州人吃的青菜、菠菜,都是笕桥、三堡、五福等地的菜农供应的。

1983年以后,杭州开始出现了外地种植后供应的洋葱、萝卜、包心菜;绍兴、萧山的农村蔬菜,也通过各种渠道进了杭州城。

2000年左右,随着运输条件和技术的改善,蔬菜开始全国流通。蔬菜实行适地种植,运输供应。我们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蔬菜了。

浙大农学院举办110周年纪念活动

昨天,浙大举办了浙大农学院建院110周年纪念活动。很多农学院的校友,再一次回到了母校。寿森炎的不少校友也回到了学校。

110年来,浙大农学院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脉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园艺学、昆虫学学科,创立了中国农业系统最早的同位素实验室,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农业科学领域的Science论文。

学院拥有2个国家“一流学科”,获评2个A+学科,涌现出一批名师大家,培养了超过2万的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将智慧和汗水奉献在祖国的大地上。110年来,浙大农学院的校友遍布五湖四海,一起来为农学院送上祝福吧!

《都市快报》2020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