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风采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徐光宪:一生情系稀土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9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童嘉桢2663

说到中国的稀土,我们必须提到一位国际著名的化学家。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的徐光宪。他一生情系于祖国,根据国家的需要,他四次转换了自己的科研方向。

徐光宪和他的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带领中国稀土工业昂然跨进世界前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传奇”。他在稀土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强国”的飞跃;他提出的串级萃取理论,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水平,为我国在稀土元素的开发利用领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著名科学家严纯华所评价的那样,“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还有一种是‘大师’。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徐光宪先生则已经达到了后者的境界”。

 

从求是园出发,探寻真理的世界

192011月,徐光宪出生在浙江绍兴。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律师,母亲陈氏教子甚严,自幼告诫他:“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因此,即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无论如何辗转,徐光宪从未放弃学业。

 徐光宪(右二)5岁时与父亲及两位兄长

 

20世纪30年代,父亲病逝,徐光宪经历了家道中落、流落异乡的人生曲折。

16岁时,为了早日工作养家,徐光宪考入了浙江大学附属的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在这里度过了难忘而又重要的一年。后因战乱转学至宁波高工,在乡下一所破庙里继续学业。靠着白天听课、晚上借路灯“秉烛夜读”的劲头,他啃完了几本大学英文教材;高工毕业后,他的旅费被骗,身无分文,他只身来到上海,晚上做家教谋生,白天到大学听课。回忆起特殊年代的大学生活,徐光宪说:“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尽管历经家道中落、战火四起、流落异乡等种种周折,徐光宪也始终保持着“苦读书”的执著与热情。

 

“留学是为了报效祖国”

1946年,徐光宪获得了公派自费留学美国的资格,考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一学期后转至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得哥大的助教奖学金。仅两年零八个月,徐光宪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当选为美国PhiLamdaUpsilon荣誉化学会会员和SigmaXi荣誉科学会会员,接连荣获两枚“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因为他在量子化学方面的研究,毕业时他被推荐到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当时,摆在徐光宪面前的,是一条通往科学高峰的大道。

但此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了参与新中国建设,徐光宪和妻子高小霞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他俩说:“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回国后,夫妻俩双双到北大任教。当时的科研条件跟国外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徐光宪却工作得充满激情。1951年,他为学生们开设了物理化学课,培养了第一批放射化学人才。

新北大成立后,徐光宪又负责主讲新开的物质结构课。“那时,人心很团结,能在工作中体会到共同的乐趣,”在那段时光中,徐光宪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友谊,“学校新开‘物质结构’课,没教材,教育部指定了四个人编写——唐敖庆、吴征铠、卢嘉锡,还有我。”徐老就和其他三个朋友“隐居”青岛,从图书馆借来了一大堆书,夜以继日,每人每天写一万余字。结果最后这本共同编写的教材由于内容过多,被教育部选为了参考书。“那时我讲物质结构已经5年了,有讲义,所以后来就把我的讲义整理修订,作为教材出版了。” 

这本“讲义”,就是至今在学界仍享有盛誉的《物质结构》。它于1988年获“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是半个世纪以来在化学一级学科领域获此殊荣的唯一教材,发行20余万册,在全国沿用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影响十分深远。

 

创造“中国冲击”,改变稀土世界格局

1972,北京大学化学系接到一项紧急军工任务――分离镨钕,刚从北大技术物理系回到化学系的徐光宪成为这个任务的领军人物。这已经是他自1951年回国后,第三次因为国家需要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量子化学出身的他,回国后转向配位化学,再到放射化学,直到最后的稀土化学。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稀土所有国,长期只能出口稀土精矿和混合稀土等初级产品,我们心里不舒服。所以,再难也要上。”查阅资料时徐光宪发现,分离镨和钕的问题,国外学界也尚未很好解决。徐光宪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采用国际上流行的离子交换法和分级结晶法,选择萃取法分离。

为了实现这次前无古人的尝试,他付出了百倍的辛劳与磨砺:住实验室、啃干面包,在北京和出产稀土的包头矿山之间来回奔波。功夫不负有心人,整整三年之后,徐光宪和他的团队终于取得突破。19758月,第一次全国稀土会议在京召开。徐光宪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串级萃取理论,他的理论引起了轰动!

除此之外,徐光宪还与团队一起实现了串级萃取体系从设计到应用的“一步放大”,传统方法的小试、中试等中间步骤被计算机模拟取代,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来自中国的冲击让世界惊叹!发达国家在国际稀土市场的垄断地位很快被打破,由于中国高纯度稀土大量出口,国际稀土价格下降了30%-40%!一股中国旋风在世界稀土市场上雄劲地刮了起来。

然而,中国稀土资源的大量出口,带来了巨大的问题。为了保护稀土资源,80多岁的他四处奔走,呼吁增强我国稀土生产的宏观控制,组织“稀土行业协会”……

徐光宪为中国的稀土事业奉献了一生,为中国稀土产业界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稀土之父”。 

“如果把科学家分为几类,有举重若轻的,有举轻若重的,那么我都不是,我属于‘举重若重’的一类人。”在徐老看来,自己挚爱一生的教书和科研,是一切的重中之重。

2015428日,徐光宪逝世,享年95岁。斯人已去,但徐光宪的话却被学生口耳相传:“现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未来需要你们年轻人担负起来。”他会如同星空上闪耀的恒星一般,照亮新一代的中国人前行的道路,他的谆谆教诲,也会被所有人铭记于心。 

(整编:童嘉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论稀土,这个浙大人是男神中的男神!》

2.浙江民盟《【人物】集智慧与才华、品格与颜值于一身的“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3.光明日报《徐光宪:事业比天大》

4.中国科学报《“举重若重”徐光宪》(作者:叶青 朱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