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要闻  要闻

两会连线,任少波书记与师生代表话创新

发布时间:2025-03-08来源: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作者:叶鑫 哲映13

一场连线,带来两会的春风。师生座谈,共叙教育新图景。3月7日下午,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校党委书记任少波通过网络视频连线,与在杭师生代表围绕“两会话创新 奋进强国路”进行座谈交流,这也是一场特别的“书记有约”。校党委副书记朱慧主持座谈。

勇担使命

个人发展、自由探索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以联组会的形式专题聚焦讨论教育,从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任务上来看,意义十分深远。

“总书记非常平易近人,他对教育的了解非常深入和细致,对教育的发展高度重视,对师生也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任少波作为教育界委员参加了联组会,在视频连线中,他第一时间向师生们传达了会议精神。他说,“总书记作为政治家、战略家,站在历史维度上、运用辩证思维,剖析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走向。要以教育为先导推动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对浙江大学来说,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今年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落实纲要的关键之年,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今年以来,DeepSeek和“杭州六小龙”中浙大校友创新创业的奋斗故事在海内外引发强烈关注和讨论。浙江大学作为“创新型”特色鲜明的大学,站在新的历史坐标方位上,如何更好地勇担使命,走在前列?

屏幕前的师生们聚精会神,结合自身实践,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浙江大学一直以来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少波说:“一所大学,让学生进来以后,不仅是让他感受到或享受到名校毕业生的荣耀,更重要的是,大学要落实教育方针,为中国培养具有真正创造力和创业精神、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从这一点上来讲,浙江大学的目标从没有改变过,步伐也一直非常坚定。”

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2023级博士生向泽是一名00后。今年以来,他深受梁文锋等浙大校友事迹的激励,他的问题也是大部分浙大学生的心声,“想向优秀校友前辈学习,接过科研创新的接力棒,应该怎么做?”任少波给出了四点建议,他说:“要始终保持对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在大学期间勇于投入科研、生产和社会实践,不怕挫折、保持自信,还要有坚定的理想或梦想。”

在内蒙古进行风电研究的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2025级博士生朱奕豪、带领学生进行创新探索的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教授吴丹等结合科研实际表示,“开展学术研究,应当与人民需求、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使创新的研究成果更有价值,更加有创造性”。任少波对他们的发言表示赞同,他说:“大学是学术共同体,鼓励以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我们要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把自由探索与国家战略、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让师生的创新探索既能生根发芽,又能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

围绕大家关心的基础学科发展、学术研究转型等话题,任少波听得特别认真,并一一作了回应和讨论。他说:“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没有基础学科的引领,大学的进步、中国科技的进步,以及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都无从谈起。”为更好推进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他提出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要把过去低水平的项目,向世界前沿的方向、国家已经明确的重大方向引导。”从学校考核体系、评价机制等方面来说,“鼓励大任务、大项目、大成果、大平台,鼓励团队和顶尖人才不断地涌现,真正形成大师引领、大平台支撑、大项目牵引的新局面。”


求是传承

从浙大人的身体力行中阐释新的意义

连线当天,恰逢浙江大学竺可桢老校长诞辰135周年纪念日,师生们围绕“求是精神”进行新的解读,从竺可桢老校长的谆谆教诲到求是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师生们时而凝神倾听,时而踊跃发言,谈得认真、谈得投入、谈得深刻。

“求是精神”是浙大人的精神坐标和行动指南,始终贯穿在教学、科研、育人全过程。“从大一踏入求是园到现在,其实我一直在好奇‘求是精神’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工程师学院核科学与技术专业2024级硕士生何伟围绕自身专业实践,讲述了自己心中的答案,“它是一种人生态度,对真理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和对创新的热诚。”化学系教授冯建东分享了自己在浙大读书期间转专业,以及博士及博后阶段跨学科交叉的学习科研经历,讲述了带领学生从零开始开展交叉创新研究的经过,“这对我和学生团队都是极大的挑战,需要在不断解决新问题过程里坚持啃硬骨头”,冯建东和学生们的探索,展现了浙大人求是求真以及创新的传承。

任少波不时点头肯定大家的发言。“求是作风,竺校长讲过就是‘诚、勤’两个字”,他说,“从叶培建院士,段永平、梁文锋校友,到前段时间走访宁波、深圳几家校友创办的企业,从他们身上我产生了对求是精神新的理解。‘求是’就是坚守本分本质,专注专业,做正确的事,看得清长远,坚持长期主义,超越功利之上的追求,追逐心中梦想和本真的世界。”这种求是的精神传统,经过无数浙大人的身体力行,已经成为浙大独特的精神特质。


面向未来

创新引领、主动求变、加速起跑

回顾三次工业革命,变革的关键动力是创新与生产力的提高,这其中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AI对全球高等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我们应该如何更加从容地直面挑战,更有信心地应对挑战?”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陈远流结合教学科研实际,提出了师生最关心的话题。任少波从教师如何转变身份角色、学校如何推进AI时代教育等两个方面回答了师生关切。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领域将会面临巨大的革命性变化,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教师首先要转变思维和身份角色,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学校要从教学管理者转变创新激励者,还要不断地推进学科交叉突破。浙江大学将如何做好面对AI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他说:“浙大最近正在采取一些举措,在本科教育中面向所有新生开设人工智能微专业,推进AI for science、AI for education,尝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习流程、科教产教互动模式的转变等。”他表示,人工智能教育也需要多学科领域交叉共同推进,希望浙大的青年师生多建言献策。

在现场,艺术与考古学院博物馆专业2024级硕士生洪艾表示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也想多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任少波认为,人文社科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潮流当中,愈加显示出独特的精神引领价值,“未来的知识传授会变得很不一样,但价值观的塑造、精神的传承和对未来世界的判断则愈发重要,AI时代更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发挥重大作用。”他结合校友故事,鼓励各个学科领域的学生发扬创新创业精神,“每个人、每个学科,时时处处都可以体现创业精神或者创新的思想。不管是理工科还是人文社科,都可以提倡以创新引领的创业。”

蓝图绘就,未来已来。任少波表示,“浙江大学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应对时代的呼唤,应对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需求;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为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和创新体系建设贡献浙大的力量。全体师生要坚定信心,共同努力!”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党委研工部,校团委,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文 叶鑫/图 哲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