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时代在变,医生使命不变

发布时间:2025-10-15来源:浙江日报作者:朱平 姜晓蓉10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句特鲁多医生的名言,穿越百年时空,依然在医学院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宣誓中响起。然而,新医科的探索,是否会悄悄改变好医生的标准?这次采访中,我们把问题抛给了多位采访对象,试图勾勒出未来好医生的画像。

  “医学生面对的研究对象是人,是生命,这是世上最宝贵的东西,不容有失。”浙大副校长、脑科学和精神病学专家李晓明开门见山点出,新医科与其他新学科建设有着本质区别,其使命是培养兼具坚定理想信念、崇高职业精神、卓越学术水平的未来人民生命健康守护者和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生力军。他说,正因如此,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彰显深厚人文情怀,这也意味着它需要更长的建设周期、更高的培养要求和更持续的资源投入。

  匆匆赶往北京出差的路上,中科院院士、浙大二院院长王建安在电话里与我们聊起了医生的初心。“所有工作,最终都是为了病人。”他说,“先进医术之外,人文情怀是医学最珍贵的‘心药’。”他带领团队研发国产心脏瓣膜的初衷很简单:“解决‘卡脖子’难题,让中国老百姓用得起好产品。”他强调,这份医者初心必须在医学生阶段就打下烙印。

  王建安很看好“医工交叉”。他认为专注于实际成果转化或解决具体问题的研究,特别适合“医工交叉”这一培养模式,“在医疗器械领域,要真正拿出自己的东西,这条路是对的。”

  但他同时提醒,并非每个医学生都要挤上同一条赛道。“医工交叉”的核心在于打破边界,提升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能力。而无论选择哪条路,保障临床时间、守护患者利益,是医生不可动摇的第一原则。

  浙大邵逸夫医院年轻医生林贤丰的科研动力则来自门诊中看似常规的病例。“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解决病人的问题?”这个追问推动他不断突破医学的局限。在他看来,医学本身没有边界。“X射线在1895年被发现时,与医学毫无关系。每一位医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也是学物理、数学。”

  然而,医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它不像交通工具,可以几年一换代。医学面对的是人,注定无法冒进。”林贤丰说,医学需要经历时间和人的严苛检验。

  这更像在谨慎中求进的征程。“虽然不能立刻解决问题,但总要为学科带来新的希望。”让看似无解的疾病在未来有解,正是林贤丰心中,医生应当肩负的使命。

  新医科建设,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的革命。它要求打破固有的院系壁垒,构建跨学科协作的新生态。

  虽然眼下,医学教育如何平衡广度与深度;跨学科培养如何避免“博而不精”;评价体系如何衡量多元发展……许多答案仍在探索中,但能想象的是,当医生既会驾驭前沿科技,又不失特鲁多所珍视的温度,我们离“治愈、帮助、安慰”的医学理想就更近了一步。

(《浙江日报》2025年10月15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