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现场  现场

用“千里眼”与“食藻虫”治水

教授挂职 系局合作有成果

发布时间:2011-12-16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潘怡蒙5597

王建江和杨岳平,分别是浙大水利系和浙大环境工程研究所的教授,同时,他们都在湖州挂职。一位在水利局,一位在南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这两年,他们主要的工作是为湖州治水。近日,两位老师分别主持的项目完成了,我们跟着去了项目现场。
    
    湖州水系丰富,河网交错,全市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近10%,加上湖州的地形像极了“脸盆”,汛期来临,水情系万家。而苕溪水系是太湖之源,历年入湖水量约占入湖总水量的42%,慧泽多少百姓,就更是难以万计。
    

    “千里眼”预知水情
    
    2009年,王建江到湖州市水利局挂职。他发现,湖州水利局对全市水域的防汛和水环境控制,主要通过布局在全市142个水情记录点来实现。通过人工读取,把诸如水位、流速、流量以及污染程度等数据,传送到指挥部,但接下来的工作,大家都得靠经验判断了。
    
    学计算机出身的王建江认为,经验虽可贵,却难以精准。要精准,就要依靠信息化。经过两年的建设,一个基于光纤传输的水利管理信息化平台在湖州诞生了。在湖州水利局防汛指挥中心,通过光纤传输,高清图像和水质数据一起汇聚到“一张网”中,“这样一来,防汛工作和救灾决策,就能做得很客观、准确。”
    
    “我们布局的高清摄像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王建江带着记者参观了防汛站点的重要一站毗山闸。“因为要完成实时传输任务,这批摄像头,是我们集结各个世界顶尖通讯技术公司的技术,量身定做的。”王建江说,“一般的相机,会出现反光、一遇上月黑风高或者风雨交加的日子就会出现‘散光’等问题,但它们绝对不会,在恶劣的环境下,它们也能保持传输的速度和质量。”
    
    记者仔细观察了这些摄像头,发现它们自配激光灯、微型雨刮器,每个镜头分辨率都是业内极品,一旦摄入图像,就通过光缆点对点传输到指挥部。王建江说,“这些摄像头在今年莫拉克台风过境浙江的时候派上了大用场。”
    
    会吃蓝藻的虫
    
    如果说“一张网”让水情变得可控,那么,杨教授的“一只虫”,是让水变清。
    
    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这种绿色的生物喜欢“群居”,而且“神秘莫测”。它最大的危害是让破坏水质,对水底植物和鱼类等水生动物有很大危害。近些年,“蓝幽灵”时常在太湖流域出没,沿岸居民无不怨声载道。
    
    杨岳平在多年对蓝藻的研究中发现,有一种虫子,它是蓝藻的克星。这种虫子很小,小到只有女生半个指甲盖那么丁点儿大,但它却特别能吃,“蓝幽灵”在它到过的地方,都会片甲不剩。“我们把它取名为食藻虫” 杨岳平说。
    
    在杨岳平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他的试验基地——太湖南岸。一堤之隔,实验区内,水清如镜,另一边,却浊不可言。这是怎么回事?
    
    南太湖旅游度假区的这一片水域,是杨岳平三年来治好的第一片湖水。杨岳平介绍说,这个过程一般需要三个月,包括用生物质烧成的碳作为滤床过滤污水,筑起水域保护的第一道阀门。然后,根据各个水域的污染情况,适量放下事先培育好的食藻虫消灭藻。同时,杨岳平还会选培一些水草,在食藻虫“工作”一段时间后,将适量水草投植到水体中去,让它们慢慢调理水环境。而这个时候,完成了使命的食藻虫又可以成为鱼虾的美食。至此,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也就建成了。
    
    “入湖口污染物削减及水生态修复技术”是国家水专项课题中的一个子课题。“这个技术很好理解”杨岳平说,“一面通过截流防止污物流入水体,一面通过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给受污的水体‘治病’”。杨岳平说,目前工程的一期已经基本完成,富营养化水体得到了很好的修复。二期工程8000平方米水域面积将要启动。十二五期间,这个项目将更进一步扩大示范规模,目前正在规划中。
    
    (潘怡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