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头条

信息共享空间引领图书馆未来

发布时间:2013-01-16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雷成 周炜 张鸯6960




    2010、2012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连续两次发布图书馆十大趋势,“互联网技术仍将改变图书馆的服务,并要求图书馆提升服务技能”是其中之一。目前,中国高校的图书馆也面临这一趋势。1月14日,在浙江大学召开的“转型与发展:图书馆服务未来”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国内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的馆长和专家相聚一堂,探讨图书馆建设的理念与方法,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智慧型图书馆,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
    
    
上海交通大学:首倡“图书馆IC2理念”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首倡“图书馆IC2理念”,力主建立“触手可及”的智慧图书馆。 “所谓IC2理念,就是将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空间)和Innovation Community(创新社区)有机融为一体。”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陈进说。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推行了“泛在智慧课堂”。具体做法是:图书馆率先针对一、二年级本科生推出了“电子教参”系统,在每学期开学前,针对教务处安排的各类课程,图书馆负责准备电子化教学参考书,将教学大纲、教案、教参书,乃至作业、报告、笔记、学习心得等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学生利用PAD、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任何移动终端,除了能够随时、随地、随意地安排和参与课程学习,还可以方便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陈进说,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电子书包”,而是一种“教学环境”,以泛在和智能的形式打造“泛在智慧课堂”。
    
    
南京大学:建成一体化读者服务平
    
    
2012年,南京大学图书馆借鉴互联网服务的经验,上线了Book+、Find+、Mobi+、Pad+、Subject+等五大创新服务。
    
    
“这里的‘+’,是对图书馆原有服务的升级。”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邵波说。以Book+为例。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Web服务。读者使用该功能后,除了可以使用图书馆的校内账号OPAC登陆外,还可以用QQ号、微博帐号、人人网帐号等更常用的帐号登录。此外,该功能还提供更丰富的书目信息和互动服务,可以自动身份判别、主动推送“新书推荐”,让读者荐购网络热评的未藏书目,等等。
    
    
“在未来我们还将上线更多的创新服务,力争建成一体化读者服务平台,将智慧图书馆打造成一体化智慧服务系统。”邵波说。
    
    
浙江大学:主推八大信息共享空间
    

    
2012年,浙江大学图书馆结合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规划和实践了知识、学习、研究、系统、多媒体、发明、文化和社会等八个信息共享空间。它们地处学校图书馆内,是相对独立的8个区域,都配置了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等设施及常用的专业软件。
    
    
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黄晨说,这些信息共享空间,打通了信息载体、内容分类、物理空间的界限,将为师生提供资源一站式服务,满足他们对学术资源、研究氛围、文化追求等方面的需求。师生可以通过网上申请,提前进行预约。比如在文化信息共享空间,图书馆将“国立浙江大学”的匾额复原后挂在门口,并搬来了部分浙大西迁和老浙大70年代时期用来装书的木箱子,放在里面,整体营造出一股浓厚的复古氛围。
    
    
“这些共享空间推出后,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据2012年10月至12月的数据显示,文化空间的预约次数由4次上升为16次,增长了四倍。”黄晨说。
    
    
(雷成 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