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教学

成就学生是老师最大的幸福

——第二期“师说”论坛举行

发布时间:2015-04-01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张鸯25135





    教师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3月30日下午,国家级教学名师何莲珍、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王晓萍、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冠军郑春燕等女教授做客第二期“师说”,坐而论道,与青年教师面对面,探讨教学与科研如何平衡,分享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独特的艺术品
    
    
“教师是艺术家,学生是他最好的艺术品,将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习惯和学业方面的优势和劣势,用心地雕琢,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独特的艺术品。” 在浙大教学 28个年头的外语学院何莲珍教授说,她所在的教学研究团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出了第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材,在全国开启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幕。“到现在已经是第三版,我们一直努力打造最适合学生的教材。”
    
    光电系王晓萍教授是浙大心平教学突出贡献奖提名者,她上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工科的基础课程深受学生喜欢。“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2007年我们将课程进行了改革,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申请与课程相关的老师课题的子项目,在学习中完成系统的设计,也成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学生们创作热情很高,一些想法很创新,大大超出老师的预期。”“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王晓萍说。
    
    年轻的光华法学院郑春燕副教授分享了拉近学生心灵的小秘密,“我上的《行政法学》等课程很多都是大班,我会有一些‘小伎俩’让学生感觉到他其实是被老师关注的。比如上课前会做做功课,多想想每位学生的个性,想想学生上次课堂上的表现。‘记得你上次是这么回答的,今天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会觉得他受到特别的关注,对课程的注意力也会提高很多。”
    
    教学和科研是一个系统回路
    
    
如何做一个很好的教师的同时成为一个很好的研究者?
    
    “工科很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老师去设计项目引导学生应用,更好地理解,这时候教师本身的科研水平就很关键了。另外,学生做项目时很多都会涉及到很多门课程知识的学习。”王晓萍说,教学和科研是一个系统,形成一个回路,本科生参加了项目后,希望参与到教师的项目中,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科研大家庭。
    
    “教师科研的积累可以快速地征服学生,另外也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热情,促进课堂教学。”郑春燕说,她在讲解法律相关概念时,不照本宣科,而是给出一个她自己理解的概念定义,请学生讲解为什么老师给的定义和教材不一样,在学生讲解过程中,告诉学生在学术界相关争论观点,让学生觉得自己和大师很近,激发学习的热情。
    
    何莲珍教授认为,很多科研问题是在教学中发现的,教学是科研项目的实验基地。她很多研究用的样品、实验第一手素材都来源一线课堂。“一线课堂的数据研究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教学给理论创新提供更多的发现渠道和实验基地,同时教学也需要理论来指导。”
    
    
(文/摄影 张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