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教学

“三育人”标兵话育人

发布时间:2015-04-08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张鸯20164





    4月3日中午,浙大“三育人”标兵“与你有约”活动走进建工学院,6位标兵与近30位青年教师利用午休时间聚在一起,就教书育人、学术科研、生活解压等方面畅所欲言。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
    
    
如何让学生从考生变成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我的感觉是要给学生‘压担子’,通过主题报告ppt制作、演讲等,训练他们。” 教书育人标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杨德仁教授说,他在课堂上会将自己了解到的最前沿学科动态融合进去,同时也要求学生主动去搜索相关知识,做主题报告。比如前年的诺贝尔奖其中一项是研究石墨烯,结果一出来,他就让学生分组搜索,分别研究石墨烯的历史、性能、应用和制备等,让学生做ppt并在课堂上报告。“学生很来劲,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超乎我们想象。”
    
    教书育人标兵、人文学院何善蒙教授上课只用话筒和粉笔,他开的人文大课吸引了众多理工科学生选修,很多时候都爆满。“人文学科我觉得上课还是要给学生想象空间,启迪思维,教师与学生这种不借助电子设备的心领神会是很宝贵的。另外,我自己喜欢读书,作为教师,能用自己的方式带着学生一起读点书很开心。我们在紫金港和学生一周一次的古代经典读书会坚持了近8年,感觉很好。”
    
    搭建多平台育人
    
    
管理服务育人标兵李五一老师 “业余”担任梵音剧社的指导老师快12年了,这个成立于2003年冬天的社团,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导演,自己排练,在校内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和喜爱。“今天,我在微信上发现又一个梵音出来的李泽宇博士,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组建了一个话剧社,而且正在排练他曾经在浙大出演过的《无人生还》。”李五一说,从梵音出来的孩子特别能折腾,跨界能力很强,好几年前一个原先学建筑的本科生毕业后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现在德国继续读博;几年前另一个学数学的本科生毕业后跑到北京自己创办了一个民间话剧社,现在北京、上海话剧界往返。“课堂外的浙大有很多的舞台让大家尽情挥洒青春。”
    
    “建工学院的韦娟芳教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也有一个自己的师生交流模式探索。”校工会副主席王勤介绍说,韦娟芳以户外运动的方式,借助女教授联谊会的微信群,多次组织跨学科的研究生交流。最近的一次组织了来自12个专业的44位研究生一同爬玉皇山,在山腰的亭子里交流人生规划,这种生动活泼的课堂外教书育人的方式很受好评。
    
    调整心态 享受压力
    
    
高校的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和家庭的压力都非常大,如何应对?
    
    杨德仁认为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压力。“既然决定走教师这条路,就要有心理准备,摆正心态。”杨德仁说,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压力,享受这个过程,科学地面对压力,享受压力,你会走得更远。
    
    “压力与动力是共生的,青年教师有机会时应尽量争取,没有机会也不要焦虑,储蓄能量,让自己强大。”教书育人标兵、建工学院华晨教授说。管理服务育人标兵、生科院团委书记谭芸做了9年的学生思政工作,在心理健康咨询和压力调节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她说,事情没有好坏之分,看待压力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和最后的行为和结果。
    
    “保持好的心态很重要,人很多时候不是做不了什么事情,而是自己的状态不好。” 何善蒙说,他的做法是不和别人比,只和自己比,把自己的内心调整到一个比较准确的位置,每天找到一件比较开心的事情。
    
    “在轻松愉悦的咖啡环境中,和不同学科的三育人标兵近距离讨教育人心得,这样的交流方式很亲切,更受益匪浅。”刚来建工学院报到的百人计划引进者陈喜群说。
    
    (张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