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学术  科研

致我们终将到来的老年

发布时间:2015-07-09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卫璇 吴荃雁27776


    作者邹铁钉,经济学院研究生
    
成果
《形式公平与运行效率的替代效应———基于实质公平的养老改革》,研究生优秀成果一等奖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论语·公冶长》里的一句话。
    
    社会理想被人们翻来覆去地说,不过是孔老之言的演绎延伸,其中老有所依是重中之重。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但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年轻。从养儿防老到养房防老再到制度防老,其中这个“防”字,带了多少对老之将至的无奈与耽忧。中国的养老制度似乎像不倒翁一样摇摆不定。其中不乏周伯通的“左右互搏”:左手搞的是事业单位养老向现行社保体系并轨,右手却暗示,养老靠国家系统是不行的,个人还是买买房产这个保险险种吧。
    
    当前社会和学界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养老保险体系对经济增长以及自身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底层百姓的养老状况,尤其是体制内外的养老差异并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在目前的养老双轨制体系下,底层老百姓尤其是从农村流入城镇地区的流动人口参保率不高,公共养老保险体系对他们的保障力度不够,显现出了目前养老体系的漏洞。
    
    浙江大学西方经济学博士邹铁钉通过对农村和城镇基层百姓老年生活的调查了解,及其对高级宏观经济学中部分模型的领悟和文献阅读,将自己的研究方向投向了养老保障与机制设计这一热点话题。他想知道,对于普通老百姓个体来说,怎么样的养老制度才是最公平的。
    
    邹铁钉的研究着眼公平与效率间的关系。公平是会促进效率还是反之?要解开这个疑问,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形式公平,什么是实质公平。形式公平强调养老收益的一致性,而不大重视个体的缴费贡献。实质公平包括个人和制度两个维度,个人维度是不同人参与同一种养老保险体系的投资收益比上的对比,制度维度则是同一个人参与不同的养老保险体系的投资收益比上的对比。实现个人公平就是保险体系的针对性不大,大老板与小职员投保的效果差不多。实现制度公平则是在整个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保险体系效果相差不大,投人寿还是投平安并不会有云泥之别。
    
    公平并不是大锅饭,需要客观和理性地去对待,从研究结果得出的投资收益的比值上看,实质公平有利于激励个体的积极性,形式公平则需要把握适当的时机,通过国家的养老政策来促进运行的效率。在中国,“时机”其实是个很含混的说法,邹铁钉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泛泛而谈的经济学报告,而是严格地采用数学推导将各个指标定量分析并联系戴蒙德代际交叠模型,用中国的人口数据、经济数据以及收入分配数据对这些指标进行模拟,得出了国家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的政策。
    
    我们现在实行的是“统账结合制”,即一个人参加养老保险会有两个账户: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统筹账户是大家年轻时把钱放在一起到退休后分,这叫做再分配。个人账户是自己年轻时候往里存钱退休后自己取出来用,这叫做个人积累。统筹比率就是两个账户中的钱统筹账户所占的比例。
    
    邹铁钉得出的结论是: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之时,自行保管有利于提高养老财政的可持续性和削减不同人受到缴费政策的影响。而在个体差异很大和贫富分化日趋严重之时,提高统筹比率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险体系制度制定的公平性。结合当前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情况,1994年之后,投资收益率在不同养老模式之间的差异不断缩小并逐步趋于消失,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公平性是不断提高的。单从投资收益率上看,统一缴纳养老金优于现收现付制,但其在提高低收入者的养老福利和缩小贫富差距方面却不如现收现付制。这些结论为中国的养老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学生记者 卫璇 吴荃雁
    
    
●专家点评
    

    金雪军:这篇发表在权威经济学刊物上的论文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逻辑严密。比如在对问题的简述上,养老保险既然包含了投入与使用两个环节,那么就不能停留在一个维度研究。由此文章探讨形式公平与运行效率之间的替代效应。二是方法恰当。基于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化,论文运用公平决策模型对上述替代效应及个人与制度维度上的实质公平性进行了严格的数理分析和实证检验。三是观点新颖。论文在刻画实质公平的内涵、分析替代效应的区间和比较不同养老保险体系的基础上,对差异化的缴费政策、不同缴用制度(如基金制、统帐结合制、现金收付制)、统筹比率的调整等提出了明确的结论,在实践中有明显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