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8月21日电(记者 朱涵)20日,浙江大学2015级大一新生报道入学。在近6000人中,有10名新生“带着学分上大学”,虽然才刚踏进校园,但他们已修完两个学分。
这两个学分,来自于这10名新生在高二期间选学的一门浙江大学通识类课程《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浙江大学与浙江湖州一所高中从2013年开始共同实践了这门‘同时异地’的先修课程,每周一次课,时长约两个小时。”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介绍说,高中生通过实时视频直播与大学生们一起上课,一起参加评价考试,实行“学分互认”,通过考试并考入浙大的学生可免修此课程并获得学分。
“上了课后发现,大学课程和高中课程的着重点不同,高中重解题,大学则是注重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浙江大学理科实验班的大一新生章铮奇是10名学生之一,他说,在高中选修大学课程“很有意思”,不仅提前感受了大学课堂的氛围,也帮助他拓宽了知识面。
据了解,《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是浙江大学面向所有专业学生设置的物理学通识类课程,在没有数学演绎的情况下,介绍了物理学中如量子力学、相对论、宇宙学等方面的重大成果。
“向高中生开设这样一门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陆国栋表示,浙江大学将进一步扩展与中学“学分互认”合作实践并增加开设数量课程,希望通过这种现代教育的手段,向高中阶段的学生们提供更多、更新颖的教育模式。
浙江省近年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鼓励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增加“知识拓展”、“兴趣特长”等四类选修课程学分,已有多所高校与高中对接,开设先修课程并探索“学分互认”机制。
教育人士认为,高校向高中开放先修课程,不仅为高中生填报志愿提供更多的参考,预热大学生活,也有助于大学促进自身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改革。
(201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