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最近更新

浙江大学:办好世界一流大学

发布时间:2025-09-20来源:新华社作者:朱涵10

二十年来,浙江大学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凝聚师生校友力量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开放发展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绩。这是记者19日从浙江大学举办的“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集体采访会上了解到的。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在攀登世界高等教育高峰的征程中,浙江大学立足自身办学实际,召开四次党代会,制定《浙江大学章程》,首创发布《浙江大学使命愿景红皮书》,确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主题主线,提出与国家现代化建设高度一致的“三步走”发展目标,确保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走得坚定。

面向未来,浙大坚持“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持续前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努力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更多浙大力量。

从“会读书”到“会创造”,点亮青春追光路

立德树人始终是学校的根本工作。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浙江大学的使命。历经多次大讨论大调研,学校鲜明提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推动教育模式从“知识传授为主”向“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并重”深刻转型,引导每位求是学子将个人人生价值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时代坐标中找准人生航向。

浙江大学创新提出“学科思政”育人理念,用活学科资源、红色资源,建设13个学科思政育人示范基地,培育46个学科(专业)思政特色创新项目,打造100个学科专业育人空间,引导学生传承求是文脉、弘扬创新精神,将家国情怀内化为精神品格,外化为行动自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兴趣,释放创新动能?

学校深耕创新引领的创业教育,经过二十余年实践,构建起专业学习、学科竞赛、科研训练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养成机制,培育出一系列具有国际声誉的“浙大品牌”,向社会持续输送会创造的人才。

78类学科竞赛项目搭建舞台,28处竞赛基地提供沃土,人工智能等科研训练专项点燃创新火种……自由生长的创新生态滋养出无限创意的火花。今年,浙江大学更是带着创新“金名片”走向海外,承办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新加坡区域赛决赛,向世界展示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影响力。

以师资为牵引,浙江大学打造“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科研团队走向育人一线,为关键领域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经过多年积累,学校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大赛中夺金数量全国第一;创办的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孵化创业公司120多家,被誉为“中国创业第一班”,师生、校友创业力量现象级涌现,形成了一支“浙大系”创新创业主力军。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的机器人创新之旅源于他在浙江大学本科期间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竞赛。

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校园,浙江大学勇立时代潮头,引领育人新生态。

本科生院院长吴飞说,学校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引领全国的智能时代知识图谱,推出分层分类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和系列教材,联合发起全国首个“AI+X”微专业,担当复合交叉人才培养的“探路者”。

三次刷新超导芯片量子态制备世界记录、构建中国首例临床侵入式运动脑机接口、解决微分几何中的曲率积分猜想和有限测度猜想……依托于浙江大学前瞻布局的两大核心计划——面向2030的学科汇聚计划与世界优秀学科拔尖造峰计划,一系列指向“第一”的引领性突破接连涌现。

政策研究室主任徐贤春说,学校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学科优势,加快造就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学科、创造一流的成果,不断擦亮创新型大学的建设品牌。

面向未来,浙江大学将深入推进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加快布局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11个汇聚型学科领域和交叉前沿方向,以有组织科研系统整合学科优势,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奋力书写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浙大答卷”。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把论文写在之江大地

以服务求发展、用贡献求辉煌。这是浙江大学一以贯之的理念。学校构建了以杭州为中心、辐射全省、面向全国、链接全球的合作网络,与全省11个地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布局打造了33家科创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

平台共建、人才共引、成果共享。在与杭州构建“名城名校”发展的进程中,校地携手共建了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超重力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等高能级平台,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生动实践。

带着超越现有“最快”的野心,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王宏涛教授和团队在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成立镜识科技,扎进产业发展一线。团队研发了世界首个高机动机器人设计软件,世界最快的四足机器人黑豹,峰值速度达10.9m/s,高性能工业四足机器人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以及全球首款四足/人形双形态机器人BAOBAO。

“依托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团队实现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落地闭环。”王宏涛提到,这样的“校地合力”让镜识科技与科创中心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快速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在企业转化落地。

浙江大学不断探索与浙江省人才交流共享,创建人才管理“三种模式”,共享全职科研人员3200余人,选派500余位教师服务省内平台和企业发展,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努力成为建设创新浙江重要窗口。

依托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及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等校企地合作平台,浙江大学药学院构建了以基于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转化应用体系,率先发现了创新药物jak3抑制剂,首创了可响应血糖变化的长效智能胰岛素,目标实现新药研发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全国创新创业看浙江,浙江创新创业看浙大。学校为校友留浙创新创业提供丰富资源,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友总部经济园、紫金科创小镇等平台,构建从技能培训、项目优化、融资对接、创业落地的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成功孵化了云深处、每日互动等大批高科技企业。

立足地方特色产业需求,浙江大学更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全省各个角落。秸秆变航空燃油、做可降解薄膜,一场源于田间“废弃物”的绿色革命在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展开,李正龙教授团队带领学生以科技点石成金、变废为宝,破解田间生产的急难愁盼问题。

以优势产业为引擎,深挖各地发展需求;焚烧秸秆的黑烟少了,田间的白色污染少了。这是浙江大学的师生们把论文写在浙江大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写照。

浙江大学全面参与对口支援、定点扶贫与乡村振兴,在全国建立39个现代农业基地,教授带团队支撑区域产业、带动地方脱贫,在传染病防治、燃煤机组超低排放等民生关键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进展,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国内合作办公室主任吴勇军说,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以创新要素培育集聚为基础、以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为支撑、以“浙大系”创新创业力量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服务浙江的创新驱动力、人才汇聚地、创业加速器,助力浙江打造媲美硅谷的世界级科创高地。

从“融通古今”到“对话中外”,文化链接世界

浙大坚持“古今会通、东西互动、中外相知、文理交融”的文科发展理念,积极服务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彰显、成果丰硕。通过成立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等新院系,不断强化人文底蕴与跨学科融合能力。

在文化传播与创新领域,浙江大学的多学科多团队与浙江省文物局同心接力、久久为功,推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在编纂出版、成果巡展、海外推广、创新传播、学术研究、以文育人、平台建设等方面产生显著成效和深远社会影响,成为一张文化“金名片”。

在浙江的乡村,活跃着三位“种文化、育文明”的浙江省文化特派员,他们以文化先行推动精神富足,促进共同富裕,展示乡村之美。文化特派员李承华把“大系”搬进了富阳文村的礼堂,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国宝级”作品,推动着乡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向奔“富”。

在浙江大学,还有一群群的年轻人,他们在古今碰撞中探索前行,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在《交互设计专题》课堂上,同学们运用AIGC让古画里的花鸟鱼虫“动”了起来,探索传统书画的多种呈现形式,诠释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培育与之匹配的一流声誉和影响力。

9月迎新季,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热闹非凡,各国新生陆续报到。作为全国首个以“一带一路”命名的国际医学院,于2024年正式去筹,累计招收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逾300名国际本科生,2025级MBBS项目录取人数全国第一,生源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年轻的国际医学院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优质高等教育与健康产业发展服务的同时,建立起遍布五大洲的合作网络,为学校和学院所在地金华义乌,增添了浓浓的“国际范”和“人文味”,推动国际交流纵深发展。

浙江大学坚持全球开放发展,一手抓“引进来”,探索高水平合作办学,建设海宁国际合作样板区,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教育服务认证证书》获A+最高等级;一手抓“走出去”,深入推进“海外一流学科伙伴提升计划”“世界顶尖大学战略合作计划”,与全球220余所高校和机构等建立了伙伴关系。

发展规划处处长尹建伟说,学校将巩固拓展“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经验,准确把握浙大在全球高等教育版图中的坐标,深刻理解内外部环境变化,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乘势推动学校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