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浙江省委常委会在浙江大学召开。会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目标,为浙大未来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二十年来,浙江大学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凝聚师生校友力量办好世界一流大学。

9月19日,浙江大学在紫金港校区召开“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集体采访会。发布会现场,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慧等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浙大改革发展、人才培养、校地合作、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等情况。
78类学科竞赛项目搭建舞台,28处竞赛基地提供沃土,人工智能等科研训练专项点燃创新火种……经过二十余年实践,浙江大学构建起专业学习、学科竞赛、科研训练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养成机制,培育出一系列具有国际声誉的“浙大品牌”,向社会持续输送会创造的人才。
以师资为牵引,浙江大学打造“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科研团队走向育人一线,为关键领域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经过多年积累,学校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大赛中夺金数量全国第一;创办的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孵化创业公司120多家,被誉为“中国创业第一班”,师生、校友创业力量现象级涌现,形成了一支“浙大系”创新创业主力军。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浙大坚持把论文写在之江大地。浙江大学构建了以杭州为中心、辐射全省、面向全国、链接全球的合作网络,与全省11个地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布局打造了33家科创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
在平台共建、人才共引、成果共享方面,浙江大学不断探索与浙江省人才交流共享,创建人才管理“三种模式”,共享全职科研人员3200余人,选派500余位教师服务省内平台和企业发展,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努力成为建设创新浙江重要窗口。
国内合作办公室主任吴勇军说,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以创新要素培育集聚为基础、以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为支撑、以“浙大系”创新创业力量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服务浙江的创新驱动力、人才汇聚地、创业加速器,助力浙江打造媲美硅谷的世界级科创高地。
在文化建设方面,学校通过成立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等新院系,不断强化人文底蕴与跨学科融合能力。
在强化思想引领方面,学校出版“新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系列教材,不断深化新思想研究阐释,策划推出“自主知识体系丛书”,打造服务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战略基地,荣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5项,将思想的种子播撒在祖国与世界各地。
在文化传播与创新领域,浙江大学的多学科多团队与浙江省文物局同心接力、久久为功,推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在编纂出版、成果巡展、海外推广、创新传播、学术研究、以文育人、平台建设等方面产生显著成效和深远社会影响,成为一张文化“金名片”。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培育与之匹配的一流声誉和影响力。
9月迎新季,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热闹非凡,各国新生陆续报到。作为全国首个以“一带一路”命名的国际医学院,于2024年正式成立,累计招收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逾300名国际本科生,2025级MBBS项目录取人数全国第一,生源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年轻的国际医学院在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了优质高等教育与健康产业发展服务的同时,建立起遍布五大洲的合作网络,为学校和学院所在地金华义乌,增添了浓浓的“国际范”和“人文味”,推动国际交流纵深发展。
浙江大学坚持全球开放发展,一手抓“引进来”,探索高水平合作办学,建设海宁国际合作样板区,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教育服务认证证书》获A+最高等级;一手抓“走出去”,深入推进“海外一流学科伙伴提升计划”“世界顶尖大学战略合作计划”,与全球220余所高校和机构等建立了伙伴关系。
面向未来,浙江大学将深入推进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加快布局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11个汇聚型学科领域和交叉前沿方向,以有组织科研系统整合学科优势,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奋力书写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浙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