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浙大加快创新学术话语体系

让理论更接地气

发布时间:2017-02-23来源:浙江日报作者:曾福泉69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汲取理论滋养?怎样运用共享社会理论,更好地指导推进“三改一拆”工作?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近年来浙江乃至全国一系列重大社会发展课题,几乎都有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参与提供学术支撑。那些看似抽象、高深的经典学术话语,已经与鲜活的时代脉动紧密结合起来。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是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教授说,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我省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实力强、学术底蕴深厚,近年来始终在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

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走出象牙塔,更加主动地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成为运用学术力量积极应对社会问题的专家。在这一过程中,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练,社会服务功能得到不断提升,经典理论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傅夏仙副教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浙江的现实发展相结合,带领团队深入浦江县调研,撰写的研究报告阐释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比如我们有教师的专业方向是生态哲学,就把自己所学和‘两山’重要思想紧密结合,到安吉、新昌等地实地调研,写出鲜活的学术文章。”刘同舫说。学院多位教师还参加省委宣传部“五个不”系列丛书的组织和撰写工作、主编《“普世价值”为什么不好》一书,丛书公开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目前,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共有7位教师受聘浙江省委讲师团、浙江大学理论宣讲团,他们深入学校、医院、企业、机关、乡镇,解读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最新理论成果,分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共宣讲500余场次。学院副院长张彦教授说:“我们用‘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与传播方式用心宣讲,听众反响热烈,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刘同舫说,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核心内容。通过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浙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大讲堂、学术沙龙、读书会等多个服务学科建设的学术平台,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帮助学院师生深入领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近几年,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青年人才,他们正成长为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骨干。

2017223《浙江日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