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图说浙大

纪念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80周年

话剧《茅以升》在浙大上演

发布时间:2017-09-30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夏平 周立超3448

2017926日,是中国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8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北京交通大学的师生携原创话剧《茅以升》来到杭州,在浙江大学小剧场上演,与现场千余名观众一起共同回顾一个人、一座桥、一段科技救国的不朽记忆。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副校长张宏建同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卢耀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空间结构专家董石麟,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茅玉麟,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孟凡兴,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艳,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梅,台湾新竹交通大学主任秘书裘性天一起观看了演出。郑强代表学校向北京交通大学“茅以升”剧组赠送锦旗。

郑强说,第一次到杭州时,感受到的第一个震撼,不是西湖的美景,而是钱塘江大桥的雄伟。“钱塘江大桥是在我们民族灾难深重的那个年代,可以顶过百万军队的中国人的脊梁!”他说,真心期盼青年学子不要忘记茅以升教授这样中国人的典范、中国人的脊梁、中国人的精神;希望在场的同学们能像爱戴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先生一般爱戴茅以升先生,为向茅以升先生这般真正中国人的典范学习而不懈奋斗。

人生就如一座桥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近代桥梁工程奠基人。他的一生,可以说都在跟桥梁打交道。

1896年,茅以升出生于镇江,童年生活在南京。文德桥上的一起垮塌事故,使他少年立志,长大一定要建造一座最结实的桥。他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以优异的成绩公费留学,先后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在多所大学任教或担任校长。1934年至1937年,茅以升担任浙江省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主持设计和修建了全长1453米,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19371223日,为了阻止日军攻打杭州,茅以升亲自参与了刚刚通车89天的钱塘江大桥的炸毁工作。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又参与主持了大桥的修复工作,并于19539月修复通车。到今年,钱塘江大桥已经有80岁高龄,仍然坚固如初,被人们称为“桥坚强”。

话剧《茅以升》就是以茅以升先生的真实经历改编,从立志求学、归国造桥、挥泪炸桥、战后复桥、理校南迁、教学科普等不同侧面讲起,树立起了一个爱国情深、爱生如子、严谨勤奋又果敢坚毅的科学大师形象,唤起了观众对理想、科学和家国情怀的共鸣。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2015级日语专业本科生郭佳佳表示,这是戏中令她最为感动的一段话。茅以升先生把人生比作一座桥,这是他对自己的科学事业鞠躬尽瘁的生动写照。她说,茅以升先生身上忠于祖国、精勤育人、严谨治学、献身科技的精神和浙大的求是精神有着相通之处。“观看过程中,自己也情不自禁燃起热血,对我们作为高等学府学子的学习态度进行反思,也让我对于知识救国,学而有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求是学堂多共鸣

话剧《茅以升》为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系列剧目之一。自201310月创作完成以来已经在全国各地展演30余场。曾经获得第五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最佳编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

这样一部话剧在同是“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的话剧《求是魂》的主创地浙江大学上演,则是让观看的同学饶有兴趣地比起二者的异曲同工之处。

“在戏里看到有一个角色是我们竺可桢老校长感到特别的亲切”,2015级电气工程学院的吴俊杰同学说,“而且茅以升先生也是从美国留学归国后立志科学报国,也在担任校长期间内迁办学,在这期间培养了许许多多科学大师和社会精英,等等等等,在很多细节都觉得和竺老校长很像。”

精湛的演技,加上内容的共鸣,整场话剧掌声不断,完场之后座无虚席。这样一座无形的“桥,也联接沟通了两所大学师生的精神生活。

“每次看每次感动”茅以升先生的女儿,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茅玉麟女士在观看结束后说,“但是在今天,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的80周年纪念日,这样一部戏能在杭州,在浙大演出,更是有不同的意义。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老一辈不断传承的科学奉献的精神,使我们国家越来越好,用实际行动报答我们的祖国。”

剧中情节最高潮一幕,是茅以升带领钱塘江大桥的建设者们挥泪炸桥的情节。漫天火光中,茅以升喊出“不复原桥不丈夫”的壮烈誓言,令不少观众激动落泪。卢耀如院士说,每次看这部戏,最令他感动的就是这一幕。“为了抗日,我们可以把桥炸断,但是中国人的脊梁会更坚强!”他希望同学们能牢记那一段屈辱的历史,珍惜自己所处的伟大时代,立志报国。

既是教育家,又是科普专家

茅以升一生先后在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国立河海工科大学、交通部唐山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北洋工学院、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和北方交通大学(今北京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和担任校长,是工程教育领域的专家。同时,他又特别关心引导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现身祖国科学事业,曾撰写过二百多篇科普文章。他撰写的《没有不能造的桥》曾获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

话剧《茅以升》也继承了茅以升老校长科普的特质。用讲故事的方式向观众们讲解了钱塘江大桥修建过程中的“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种种技术方法,以及茅以升“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的工程教育思想。

为观众讲故事的同时,也为参与剧组的同学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启迪。该剧主演、中老年茅以升的扮演者、北京交通大学电信学院16级研究生董耀聪说,是这部戏建立了他对茅以升老校长从无到有的认识过程:“我们演员中有七八成都是工科生,没有任何戏剧表演基础。如何把这些角色塑造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我们要克服的最大的困难。”但是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对他们的帮助也很大。他说,每个大学生都有一个迷茫的过程,是参与这个剧组后,通过看到老一辈科学家们如竺可桢、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等人身上的故事,才为迷茫的自己指明了方向,“我觉得就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有时候想太多,反而对自己不好。”

浙大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团委、安保处和体艺部的负责老师观看演出并与剧组和各高校代表进行了交流。现场观众除浙大师生、北京交通大学校友外,还有部分桥梁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和来自上海铁路局的职工代表。

(文 夏平 /  摄影 周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