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将正式启动,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博士生崔祥斌作为科察队队员之一,将赴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进行考察。10月22日上午,浙江大学为崔祥斌举行欢送会,浙大党委常务副书记陈子辰和研究生院、理学院的师生共同向崔祥斌表达祝贺与希望。
2007-2008年是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我国科学家提出的“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考察计划”(又称“熊猫”计划),被选为核心科学计划。届时,180人组成的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将乘坐雪龙号,从上海码头出发,越过赤道,途径澳大利亚,到达南极中山站附近。随后,崔祥斌等17名科考队员将乘坐5辆雪地车长驱直入1200千米,直到南极最高点“冰穹A”,寻找超过150万年的古老冰体,确定最佳深冰芯钻探位置,进行中国南极第三站点选址考察。
在极地获得年代久远的冰芯,对于认识地球的历史演化以及预测全球气候和环境的演变意义重大,世界各国都竞相在南极寻找年代久远的深冰芯,而迄今为止提取到的最“老”的深冰芯只接近100万年。崔祥斌的博士生导师、浙大理学院教授田钢介绍,浙大于2005年成立浙大海洋研究中心,其中极地地球物理是一支重要的研究方向,学校正在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开展“冰穹A区域及其内陆断面冰雷达探测与冰盖演化”项目研究,是“熊猫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作为该项目的参与者,崔祥斌将在南极科考中负责中山站到“南极冰穹A”的断面以及冰穹A区域的冰雷达探测,勘察冰层、冰岩界面的环境,分析冰下结构和冰盖的动力过程,同时记录科考日志。目前,他正在拆卸用于南极内陆冰盖探测的仪器——冰雷达,以便能熟练地了解和操作仪器,同时搜集整理各种要携带的资料笔记等。此次南极科考为期半年,“我们将遇见罕见的极昼天气,连续50多天,没有黑夜,只有白天……”崔祥斌说,他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此前,他曾在校园BBS上向同学们征集方案,最后决定带上分别印有“浙江大学”和“南极,浙大学子向你问好!”的两面红旗,插在南极冰盖最高处。
(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