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手机版栏目  综合

浙江大学召开胡海岚课题组抗抑郁机制重大科研成果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8-02-19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柯溢能 卢绍庆17059


近日,学校在紫金港校区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浙江大学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教授课题组在抗抑郁机制方面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北京时间2月15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以同期两篇研究长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胡海岚课题组有关抑郁症的神经编码模式、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和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放电方式导致抑郁的分子机制等一系列重要的新发现。文章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发布会上,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段树民院士、施普林格自然中国区科学总监印格致分别致辞,对胡海岚课题组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表示祝贺。

发布会上胡海岚详细介绍了研究背景、科研概况、研究成果和课题组情况。此次两篇研究长文首次揭示抑郁症的形成和大脑中一个反奖赏中心—缰核的簇状放电方式密切相关;提出了全新的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即通过阻断簇状放电从而释放对奖赏中心的抑制;首次发现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放电方式的特殊结构—功能关系;针对阻断簇状放电的思路,为开发新型的快速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罗建红表示,近年来,浙江大学师生顶天立地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凝练科研方向,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科研经费规模、论文发表、授权专利数等科研指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去年底,浙江大学召开的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全面聚焦一流建设,加快实现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本次胡海岚教授课题组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是团队长期致力于研究情感与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和可塑性机制的成果。这一具有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的令人兴奋的创新成果,激励人心。

段树民说,对抑郁症的研究有很多经典的学说,胡海岚课题组颠覆性的研究非常完美地解释了氯胺酮为何能够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同时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为将来开发新药奠定基础。胡海岚在学成归国独立组建团队不到10年的时间里,已经在《科学》和《自然》共发表了5篇文章,对她和团队取得的成就表示由衷的感叹。不久前,国务院刚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研究的意见,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多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将会在浙大医学院进一步涌现。

印格致说,公开的数据显示,《自然》杂志有很高的拒稿率,胡海岚教授团队在同一期杂志发表两篇长文,是非常罕见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精神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发现是《自然》杂志非常关注的领域之一,很感谢胡海岚教授在这一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并将她的研究投向了《自然》杂志。

“胡海岚团队的研究成果,恰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揭开抑郁症核心机制的谜团,揭开氯胺酮抗抑郁的面纱,为我们寻找新型抗抑郁药物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其转化效应和应用前景不可估量。”浙江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说。

发布会上,胡海岚教授及有关课题组成员还就记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培养处、科学技术研究院、医学院和基础医学系有关负责人以及来自近20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发布会。

发布会前,罗建红会见了印格致一行。

(文 柯溢能/摄影 卢绍庆)